红军长征两万五,大家都知道有多艰难和了不起吧。
而一千多年前的黄巢,他的“长征”是长这样的:

数年时间辗转十二省,这个运动强度别说是打战了,你就是安排个导游带着一波人去旅游,这旅游队伍半路都得散伙。
甚至黄巢还曾一度被唐末名将高骈压制,他在仙霞岭一路开辟山道七百里,遁入福建。而他开辟的仙霞岭古道,就此成为了“两浙之锁钥,入闽之咽喉”,并在南宋时建设成了仙霞关。
能达成这个效果所需的军事素质且不必多言,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当时黄巢队伍的凝聚力。造反只诛匪首,而这群农民军宁肯跑去挖山路,而不是卖黄巢,作鸟兽散。
这个凝聚力,压根不是乌合之众能做到的。
与之成鲜明对比的是朝廷的军队。当时黄巢军队直逼长安,朝廷以神策博野等军十万守潼关。
占据有利地势,把着朝廷命门的十万官军,在面对黄巢军队时竟然一触即溃。溃退逃散其实也不打紧,关键的这伙溃逃的官军竟然还变成了乱军,转头就把长安给洗劫一遍。面对乱军进城抢掠,皇帝发挥的唯一传统艺能就是跑路。
究竟谁是官军,谁是匪军?

话说黄巢死后,黄巢的妻妾被押送长安。跑路达人唐僖宗还特意来看,对这些女人说“你们都是显贵人家的女子,为什么要从贼呀?”
为首的女人也不想惯着这狗皇帝了,直接回击说“皇帝你带着百万之众,都守不住自家宗庙,溜往巴蜀。现在说我一个女子不能拒贼,那百官公卿从贼的难道就少了吗?”皇帝无法辩驳,最终这些女人都被处死。
这些女人本来都是大家闺秀,平日里断然说不出这种话。可自打跟从黄巢后,甚至有了反抗精神,敢口斥皇权帝王。这显然是黄巢对她们的影响。
宋代时,有很多民间传说,说黄巢并没有被杀,而是避难空门,成了得道高僧。有人说,他的法号叫翠微禅师;有人说,他当上了主持,死后脚底写着黄巢两字;
还有人说,黄巢为僧时写过一首诗:
犹忆当年草上飞,铁衣脱尽挂僧衣。
天津桥上无人识,独凭栏干看落晖。
显然在这些人眼里,黄巢其实是正面形象的英雄。所以才想给黄巢留下一个好的结局,而不是兵败身死。
所以黄巢的风评,早在五代十国与宋代时,就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。而不是题目所说的现在时代。
而且黄巢留下的民间传说里,也是正面形象。
有一则民间故事是说黄巢要攻城,从城里一个老百姓口里打听到了攻城方法。所以告诉老百姓正月十五在门口挂红灯笼,就能保平安。很快全城老百姓就都挂上红灯笼,黄巢打来时,只抓了没挂灯笼的贪官富绅,老百姓都获得了保全。第二黄巢还开仓给老百姓放粮。据说后来正月十五挂红灯就成了习俗。
另一则民间故事,则内容类似。故事变成了端午节,黄巢告诉大家在门口插上艾草,黄巢军打来时就不会闯入。
当然,这些民间故事真实性极低,不必相信。但这些故事的流传,至少说明老百姓心里的黄巢,是具有比较正面的形象的。
最后,
假如黄巢真的像五代、宋代文人说的那样,成为了和尚,还留下一首诗的话。那黄巢的一生也算是有始有终了。
少年生异才,文武双全,对世界充满期待:
他年我若为青帝,报与桃花一处开。
中年科举屡屡碰壁,参加两次文举、一次武举,都不中,绝望中见识到了社会与官场的黑暗,生起反抗意志。(考官给的武举落榜理由竟然是长相不好)
冲天香阵透长安,满城尽带黄金甲。
老年历经沧桑,遁入空门,一切都成了梦幻泡影。
天津桥上无人识,独凭栏干看落晖。
人生起伏皆如是,一生功过累相参。生前身后事,留与后人评。
